设计师怎么让网站设计的更有创意
设怎么让网站设计的更有创意,设计师入职前应该做什么准备,设计师如何说服老板,网站设计师如何让项目落地
怎么让网站设计的更有创意
创意不是凭空而生,也很难妙手偶得,特别是对于创意日需量高达几十个的设计师来说,仅仅靠灵感火花一现根本搞定不了工作,浸淫行业多年的设计师都会有些特别的技巧,今天我们总结了最流行的10个设计方法,来给创意加点油吧。
一、直接展示法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运用十分广泛的表现手法。它将某产品或主题直接如实地展示在广告版面上,充分运用摄影或绘画等技巧的写实表现能力。细臻刻划和着力渲染产 品的质感、形态和功能用途,将产品精美的质地引人入胜地呈现出来,给人以逼真的现实感,使消费者对所宣传的产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
这种手法由于直接将产品推向消费者面前,所以要十分注意画面上产品的组合和展示角度,应着力突出产品的品牌和产品本身最容易打动人心的部位,运用色光和背景进行烘托,使产品置身于一个具有感染力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说个日常的例子,就算是家常菜也得拍出米其林五星级的效果,当然得有教程 → 《吃货设计师必备!那些给美食拍照的技巧》
二、突出特征法
运用各种方式抓住和强调产品或主题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并把它鲜明地表现出来,将这些特征置于广告画面的主要视觉部位或加以烘托处理,使观众在接触言辞画面的瞬间即很快感受到,对其产生注意和发生视觉兴趣,达到刺激购买欲望的促销目的。
在广告表现中,这些应着力加以突出和渲染的特征,一般由富于个性产品形象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厂商的企业标志和产品的商标等要素来决定。突出特征的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运用得十分普遍的表现手法,是突出广告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有着不可忽略的表现价值。
三、对比衬托法
对比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
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 点,给消费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
我们总结了最常见的对比方法:《设计基础功!帮你彻底掌握设计四大原则中的对比原则》
四、合理夸张法
借助想象,对广告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份夸大,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按其表现的特征,夸张可以分为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两种类型,前者为表象性的处理品,后者则为含蓄性的情态处理品。通过夸张手 法的运用,为广告的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使产品的特征性鲜明、突出、动人。
五、以小见大
在广告设计中对立体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 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表现手法,给设计者带来了 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广告画面描写的焦点和视觉兴趣中心,它既是广告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设计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面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 求。
六、运用联想法
合乎审美规律的心理现象。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大艺术形象的容量,加深画面的意境。通过联想,人们在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或 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从而使审美对象与审美者融合为一体,在产生联想过程中引发了美感共鸣,其感情的强度总是激烈的、丰富的。
联想法在字体设计中独树一帜,是发散思维的集中地:《推荐:17种设计字体的创意方法》
七、富于幽默法
幽默法抓住生活现象中局部性的东西,通过人们的性恪、外貌和举的某些可笑的特征表现出来。 幽默的表现手法,往往运用饶有风趣的情节,巧妙的安排,把某种需要肯定的事物,无限延伸到漫画的程度,造成一种充满情趣,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
幽默的矛盾冲突可以达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勾引起观赏者会心的微笑,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八、借用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两个在本拷贝 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 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
九、以情托物法
艺术的感染力最有直接作用的是感情因素,审美就是主体与美的对象不断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
以美好的感情来烘托主题,真实而生动地反映这种审美感情就能获得以情动人,发挥艺术感染人的力量,这是现代广告设计的文学侧重和美的意境与情趣的追求。
拨动受众的感性心弦,这方面的顶尖案例绝对让你不得不服:《重磅推荐!如何设计传单才不会被人随手扔掉?》
十、悬念安排法
在表现手法上故弄玄虚,布下疑阵,使人对广告画面乍看不解题意,造成一种猜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在观众的心理上掀起层层波澜,产生夸张的效果,驱动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强烈举动,开启积极的思维联想,引起观众进一步探明广告题意之所在强烈愿望,然后通过广告标题或正文把广告的主题点明出来,使悬念得以解除, 给人留下难忘的心理感受。
悬念手法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它首先能加深矛盾冲突,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造成一种强烈的感受,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设计师入职前应该做什么准备
对于交互设计师而言 Sketch 能够很好地应对绝大多数设计场景,包括矢量图和线框图的绘制。因为之前在学校也一直使用 Sketch 做练习和项目,绝大多数的操作都非常熟悉,也储备了一定的设计资源,因此成为首选工具。
此外,我准备了 Affinity Designer 来代替 PhotoShop 作为我的视觉设计工具。Affinity 能够直接处理 PSD、PDF 等多格式文档,并且比繁重的 PhotoShop 更轻量、快速。对于交互设计师来,用 Affinity 进行视觉设计已经足够,同时进行协作也没有任何问题,是很好的第二设计工具。
动效方面,虽然去年暑假我主要使用 Pixate 进行可交互原型的制作,同时还在学习 Origami。大半年之后,Principle 和 Flinto 逐渐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我选择 Principle 作为主力交互动效工具,它对于细节上的把握比 Flinto 更强一些,而且动效引擎与 iOS 原生一致,产出也更为准确。Framer Studio 相对复杂,所以被我列为备选工具,在遇到比较烦琐的效果时可以选择使用它来进行原型制作。毕竟只要你想的到,Framer 就都可以实现。
其他工具的话,我选用了新秀 MWeb 作为MarkDwon 编辑器,用于平时的笔记记录;依然选用 Xmind 来制作脑图,帮助梳理思路和记录想法;选用 Apple 自带的日历、提醒来代替 Wunderlist 进行每天的日程管理。
业务预习
与技术相对应的,工作中更大的一个重心就是业务。如果像我一样之前在团队实习过,那对即将参与的项目和业务可以有大概的预估,在入职之前就可以多花些时间去预习。如果是新接触的公司也没关系,早点和前辈、师兄师姐联系,询问一下团队最近的方向或者使用的新工具等等,都可以帮助你快速融入团队。
除了盯着自身的业务以外,也不能忽略竞品。实际工作中经常去查看同样的需求别人是怎么做的,所以如果提前有一些接触,甚至是其他竞品平台的深度用户的话自然可以给你的设计带来更多的灵感。
学习计划
对非科班出身的我来说,视觉是一大短板,同时虽然有编程基础但是还远远不够。所以,我打算在新工作开始的同时,保证业务做好的前提下要加强视觉能力的提升,同时对常用的前端技术也要进一步掌握。
所幸这两方面在我的实际工作中也都会有所接触,比如在制作高保真设计稿的时候就要注意好视觉细节,而不仅仅是产出一份原型草图;在 H5占较大比例的自家 App 中,与前端同学沟通也可以让我了解更多相关技术。
我在 Youtube 上订阅了 Xia Taptara 的绘画教程以及 Mt. Mograph 的 AE 教程,希望让自己成为一个技能更加完备的设计师,有新作品都会发布到 Dribbble 上。
坚持写作也非常重要。投入工作之后会有更多的输入和提升,所以一定会有更多的思考和产出。当把业务中的设计要点抽象出来后,通过自己的提炼和加工写成一篇好文章,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总结,还可以提升我的行业影响力。
其他嘛,感觉自己的英语还是太薄弱,所以重新利用扇贝坚持每天背背单词、练习听说读写也是很必要的。
心态调整
记得实习生转正面试的时候,一位面试官问我:在学校做项目或者设计和现在来公司工作有什么区别?我的回答是,以前做设计是自己需要什么做什么,而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就是为别人的需求服务。也许我们经常为自己找借口,比如我不常海淘甚至都不怎么网购,但这再也不能成为你做好一件事的阻碍——因为你的设计不仅仅为自己,而是要服务于数以万计的用户。
离开象牙塔,意味着独当一面,意味这不再有人为你背锅、为你负责。未来的工作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者瓶颈,而我们则要尽全力去解决它们,不能再太过依赖前辈和老师了。
新的开始,一起加油!
设计师如何说服老板,网站设计师如何让项目落地
5个方法让老板接受你提出的设计方案!每个设计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不能用我喜欢的这个方案」,其实想让自己那个超级棒的想法得以落地,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今天这篇好文来自网易云音乐的交互设计师,亲历经验教你解决这个难题。
做人哪,最重要的是开心,工作也一样。作为一个设计师,若能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工作,不但效率倍增,更能设计出有创造性的方案。
但设计师天生是心思细腻且敏感的一群人,很容易因为工作中的一些事情而陷入负面情绪。“每一个设计师的背后都有一群指点江山的神”,相比于艺术创作,职场设计师的确会在工作中遇到很多限制,很多时候是带着一副苦逼脸在工作的,有种郁郁不得志的感觉。
“为什么就不能用我喜欢的那个方案?”
问题就在于,你喜欢。而你的上级是否允许一个你喜欢但他不喜欢的方案上线,这其中有很多哲学问题是你无法控制的。
多年经验表明,这种气血郁结的状态除了影响自己的健康之外,就没什么好处了。在你变(随)成(心)老(所)板(欲)之前,还是应多反观自身,让自己变得更专业为上策。
当你产生了一个想法后如何让它更好地落地?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看看自己是否有做到位:
建立科学的预期
准备好信心
有具体可执行的方案
要有前戏
要有持久力
web前端培训
建立科学的预期
大多数的不快乐源于心里落差:自以为不错的一个方案,到了老板那里就被浇一头冷水,垂头丧气。但别误会,并不是说要一味地降低自己的预期。逃避抑或无法自拔,都不健康。核心是要建立科学的预期。
自一个想法产生的那一刻起,它便自带一种属性,等待你去分析:这个想法是你自己觉得好(一种感受),还是真的好(科学道理)?这决定了你之后是要单枪匹马,还是可以借助外力推动。
不妨把想法分为“容易落地型”和“不容易落地型”,它们各自具备一些特征。
容易落地型(满足项越多越容易):
在业务发展方向范围内
明显提升了用户体验
有数据支撑
解决了大量用户反馈的问题
解决了老板反馈的问题
对项目相关利益人士也有好处
…….
不容易落地型(满足项越多越难):
好看不(一定)好用
比较少(创)见(新)的设计模式
破坏了现有用户习惯
很多情况没考虑到
用户感知不明显
产品优先级低
开发性价比低
和你一个team里的人都持有不同意见
……
这些特征则来自于你每一次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或教训,因此它们是动态的。通常这种预判会随着你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准确(所以多实践才能出真知啊)。对照一下,是不是有很多想法一不小心沦为了“不容易落地型”?
容易落地的想法,站在你背后的是“一群人”。不容易落地的想法,支撑你的基本上就是个人影响力或地位,若你还什么都不是,那就做好前方路途艰险的准备吧。否则感觉,凭啥要听你的感觉?
建立科学预期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要提醒自己对结果负责。一个“容易落地的想法”最终没落地,你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对自己那么没要求;一个“难落地的想法”,碰壁是意料之中的事,let it go,日后仍有机会曲线救国的。
准备好信心
这是一个哲学观点:只要你想做,没有任何人能阻拦你。我觉得大多数推不动的问题根本在于最后你自己对这个idea并没有十足的信心。
试问信心从哪里来?来源于你对各种case的考虑周全程度,来源于你的知己知彼,来源于你多年苦心积累的专业影响力……这能怪谁呢,so请务必正视这些问题。
有具体可执行的方案
没有具体方案的idea都是耍流氓。见过太多场景“说得是没错啊但有更好的方案么”,也见过太多场景“听上去有点意思但一看具体方案好像也不怎么样么”。你是执行层啊,看不到具体可执行的方案你让老板同意个啥?
排除根本性的理念不合,在你推出一个方案时,通常被老板一番连珠炮似地发问给说噎住了,怪谁呢,别以为老板没想过。
若真想让一个想法落地,别只是想,动手画,越具体的方案越有说服力。也别光拿别的成功产品举例,你自己不走察一遍所有场景你永远不知道同样一个设计用到自己产品上会有什么问题。别光有理念不考虑实现细节,甚至到了后面成了甩手掌柜让别人来帮你填坑。种种虎头蛇尾的事件会让你在别人眼中的专业可信度直线下掉,下次还信你?
要有前戏
不要突然让别人接受你的一个观点,提方案也要讲究用户体验的。数据、用户反馈、竞品分析、新品分析、行业趋势、设计趋势……这些背景信息可能都是别人之前不了解的,需要一个接受和消化的过程。
对于能推动自己想法落地的信息,需要提前、有计划地推送给相关人士。在这过程中,你也可以从别人的反馈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你的思考更完善。
要有持久力
设计师还是需要有祥林嫂精神的。那些难以落地的,但是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只能靠自己盯着。有持之以恒地推过自己的想法么:
发了封邮件没回应就算了?
群里讲过一次没人理就算了?
和老板谈过一次谈崩了就算了?
开发觉得性价比低不愿意做就算了?
产品觉得优先级不高就算了?
……
人艰不拆,有时候光靠反复念叨都有一些幸运念成的。
很多一开始被否定的想法都有翻盘的机会,但前提是机会来的时候你能立马调出你的记忆和具体方案。比如想优化某个小点,提了多次都是“产品优先级低”,但某天老板突然关注到这里并要求立刻改掉,那这个小点也就顺势变成了容易推动的类型。
讲了这些,来提升下中心思想…你不可能永远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为了保证团队效率,你需要服从,但这并不影响你保持自身的清醒。也依然可以根据上线之后的反馈知道自己是对的,还是想多了,还是其实是自己错了。
另外,即使没按照自己满意的方向走,只要你还是这个项目的设计师,就应该负责到底。在我还是实习生的时候,有一次当时的导师问我:“感觉你最近跟进这个设计有点怠慢?”“因为最终定的这个方向不是我喜欢的,所以他们想怎样就怎样吧。”“但这是你的工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简单一句话就被讲通了,然后便心平气和地去整理跟进后续的一些细节和体验。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就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就爱咋咋地”,也成了我衡量设计师是否专业的标准之一。
最后,祝天下设计师都能成为无敌铁金刚,心想事成!